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

3D打印的醫學憧憬造人體器官



 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每年150萬器官衰竭患者中,僅有樣品一萬余人能得到器官移植,更多的人只能在等待配體的過程中病情惡化甚至離世。如果3D打印能夠解決這項難題,無疑將成為最受市場關注的焦點。然而,生物信息處理、高精度打印機等是目前3D生物打印面臨的最大瓶頸,解決這一系列難題,尚需時日。

  隨著近年來全球不斷掀起的“3D打印熱”,先行者們的好奇心已不滿足於打印一些玩具擺件、塑料杯子等常規物品,他們將目光投向了想像空間更為廣闊的生物醫學領域。

  盡管3D打印在生物醫學市場前景廣闊,但生物數據處理、合適的生物材料、打印設備研發以及打印後的活體組織存活等四大技術性問題,是當前科研工作者面臨的“最難啃的骨頭”。

  北京工業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陳繼民表示,3D打印在生物醫學的應用是一個由遠RP到近的過程,“樂觀估計還需5~10年才能獲得突破。”

  開啟“私人訂制”健康時代

 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尅戎介紹了這樣一個案例:醫生通過提取一位患脂肪瘤女孩腿部的CT參數,將數據輸入3D打印機,並打印出女孩腿部的3D下肢骨骼的3D模型,最終幫助女孩雙腳直立。

  從這項案例能一探3D打印在生物醫學領域應用的端倪,那麼33D列印D生物醫學打印的全貌是什麼?

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銘恩對此解釋到,3D生物打印是以三維設計模型為基礎,通過軟件分離分層離散和數控成型的方法,用3D打印的方法成型生物材料,特別是細胞等材料。此項技術可用來制造人工的組織,人工的器官、各種假肢、手術導板等一系列材料。

  簡言之,3D打印在臨床醫學的應用,一方面是通過患者病變部位掃描成像,利用3D打印機將二維圖像打印成3D模型,讓病人和醫生更為直觀地觀察與溝通,並根據模型反應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手術方案,保證手術精度;另一方面,通過3D模型,用特殊的生物“墨汁”打印活體細胞,在體外培育仿生器官及活體組織,再植入人體內。

  戴尅戎說,“由於一般常規的假體都是標准型號,3D打印不僅能制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手術方案,也能為病人安裝上最合適的假體。”

  在個性化消費的浪潮中,個體化健康方案無疑是一個大趨勢。美國毒理研究院院士、藍光3D生物打印研究院院長康裕建認為,臨床醫學引入3D打印技術,開啟了“精准醫學”、“訂制健康”的時代。

  盡管3D打印在生物醫學的應用屬於起步階段,但短短數年發展至今已有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成果。除了義肢、假牙、骨骼支架等沒有生命特征的產品,科學家們已開始著手研究具有活性的人體細胞組織和器官,抑或在將來大面積填補器官移植的缺口。

  陳繼民表示,3D打印在醫學領域的應用,是一個由遠到近的過程,“離人體越遠的,如義肢、骨骼關節,已經比較普打樣及了。反之,離人體越近的應用,如組織修復和體逆向工程內器官移植,樂觀估計還需5~10年才能獲得突破。”

博主好站推薦:氬焊機,陽極處理,團體服,團體制服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